主题: [转贴]黔东南各县名由来

  • 疲惫的蚂蚁
楼主回复
  • 阅读:1846
  • 回复:0
  • 发表于:2011/12/1 9:57:32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天柱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直想弄一篇有关我州各地地名溯源的贴,  只是做为黔东南人,  我们有必要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方叫什么?为什叫这个名字?  名字的由来等。    本来还想把每个地方的历史,风俗、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这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哪些伟大的人,以及本人对各地的印象和评价都做个分类介绍,限于篇幅的原因(该死的腾讯发日志有字节限制),所以此文只简单介绍各地名由来,希望各位苗族同胞看了以后能够弄清楚自己家乡的一些情况。  ­
  我是黔东南的人民,尽管它贫穷,落后、欠开发欠发达、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太高(包括我),但是我仍然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以及在这土地上生活的每一个人......
      凯里市:垦田驻户成新都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为自治州首府,有“苗岭新都”之称。面积1306平方公里。市内以苗族为主,间有侗、汉等民族。
   凯里是苗语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原为清平属地。明成化十三年(1477)设凯里安宁宣抚司,嘉靖元年(1522)改安宁宣抚司为凯里安抚司。清雍正十年(1732)置凯里卫,十二年(1734)添设清平县丞一员分驻凯里。民国3年(1914年)改清平县为炉山县,同年改凯里县丞为凯里分县,隶炉山县。1952年12月31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炉山县,建立炉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炉山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炉山苗族自治县为炉山县。1958年撤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合置凯里县,县治设在凯里。1961年分县后,原炉山县改称凯里县。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

 
简评:凯里做为黔东南的州府所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做为一个旅游城市,文明建设得到很大提高, 街道干净整洁,乱丢垃圾横穿马路等现象基本灭绝,这一点比小贵阳不知好得多少。但市内交通不算发达,特别是出租车跟交通车,司机都比较火爆,市内的交通事故一半以上都是由于出租车跟交通车引发。
         做为州的行政中心,凯里也是一个人口杂居地,基本一半人口都是从县份搬迁上来,本地原住民集中在老街、龙头河一带,物价相对便宜,生态良好,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适合我这样的倒穷不白又容易满足的小市民居住。
印象评价:★★★★☆☆
         ­
 凯里全景
 
 
 
 
 
岑 巩:得名城外岑巩山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面积1479平方公里。有汉、侗、土家、苗、布依、水、瑶等民族。
      岑巩,系侗语jencgongx(岑拱)音译,意为四周山坡多,另以城外有岑巩山而得名。岑巩是贵州建置最早的地方之一,古名思州。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唐武德四年(621)置务州,贞观四年(630)复为思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思州土著首领田景贤归附朝廷,置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思州府,隶属贵州布政司,领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都素蛮夷长官司、黄道溪长官司、施溪长官司。清雍正五年(1727)增领平溪(今玉屏县)、清浪(今镇远县青溪区)二卫。民国2年(1913)改思州府为思县,属镇远道;12年直隶于省;19年改思县为岑巩县;24年属镇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岑巩县解放,初属铜仁专区,后划归镇远专区。1956年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镇远县,1961年复置岑巩县至今。

 
 
简评:对岑巩不算熟悉,有一次夜里到过,感觉夜生活比较乏味,找了半天找到一家据说是岑巩最嗨的迪吧,一进去放的音乐是纤夫的爱(慢摇版)十多个中老年人在里面跳慢三....  
        城市建设的比较干净,居民比较善良,除了无聊点,印象还算不错。
        对了,岑巩的特产,思州砚,很出名,古为皇室贡品,用思州独有的金星石手工打造, 雕工细腻,造型生动,磨出的墨细腻均匀,为古今文人骚客所推崇,造型多为龙,凤,花鸟鱼虫, 我家收藏的有几台, 确实为不俗之物,到岑巩的话, 建议购买收藏。
印象评价:★★★☆☆☆

­
照片名称:cengong­
­
 
 
 
 
 
 从江:两县各取名末一字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接壤,省内与黎平、荔波、溶江等县相邻。有苗、侗、汉、壮、瑶、水、布依等民族。
  从江,系民国30年(1941)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时,取两县末尾一字而得名。元代置西山阳洞等处长官司。至元二十年(1283)置福禄永从长官司。明正统六年(1441)废福禄永从长官司,置永从县。清雍正十年(1732)三月,添设永从县丞一员,分驻丙妹;同年移黎平府潭溪吏目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三月,置下江厅。民国2年(1918)改下江厅为下江县。3年改丙妹县丞为丙妹分县,隶永从县。25年撤销丙妹分县。30年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置从江县,县治丙妹。1950年12月,从江县解放,1956年由都匀专区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榕江县;1961年8月复县至今。

 
简评:从江做为黔东南比较偏远的一个县城(从凯里坐车需要6个小时,以前是9个小时),   做为县城来讲很狭窄落后,基本上在县内想找块平地建个足球场都找不到,当然也没有什么娱乐消费的好去处。 但是民族文化还是保持的很好,  侗族的大歌、苗族的枪手部落,神秘的占里、民族性很强。好吃的东西也很多,吃的比较生野,   是老外必去的一个县城。
从江民风淳朴,人比较老实, 治安相当的好, 记得好像是08年全州评比的居民安全感最高的一个县(安全度好像是90多),  也是个无毒县, 全县没有一个人吸毒。   比较牛。
印象评价:★★★★☆☆


­
照片名称:congjiang­
 
 
 
 
 
丹寨:名取两县首尾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雷山、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凯里市等县市毗邻。总面积940.095平方公里。有苗、汉、水、侗等民族。
  丹寨,原名八寨,系苗语YafVangl(押羊)的意译,意为8个寨子。因丹江与八寨二县合并,取两县名首尾二字而得名丹寨县。今县域在元代时置夭坝长官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升夭坝司为安抚司。清雍正八年(1730)置八寨厅。民国2年(1913)废厅置八寨县;属黔中道,民国30年撤丹江县,丹江河以西划归八寨,易名丹寨县属独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初属都匀专区。1952年建丹寨苗族自治区,1953年5月改称丹寨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丹寨苗族自治县。1956年复为丹寨县,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2年复置丹寨县至今。


 
­简评:丹寨是我不愿过多评价的一个县城,人民思想极其落后保守,城市建设现在还算可以,前两年基本一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做为一个距离凯里比较近的城市,交通也算方便,  这地这么多年就没见怎么发展, 也没出什么太多人才。   经济不发达,民族文化又没什么,有个什么锦鸡舞,我看也没多大意思。   没什么玩的,没什么吃的,没什么看的。  走到街上看那些市民的穿着气质就知道这里起码距离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步伐落后好几十年。    说话也不好听, 没什么事的话,大家还是别去了。在家上网看电影算了。
印象评价:☆☆☆☆☆☆
­
照片名称:danzai­
 
 
 
 
 
 
 
 

黄平:地平土黄书旧州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黄平之名源出旧州,因其地势平坦,土壤呈黄色得名。南宋宝六年(1258)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黄平府。明洪武七年(1374)九月置黄平安抚司。十一年(1378)正月置黄平守御千户所。十五年(1382)正月升黄平守御千户所为卫。二十二年(1389)五月,以狼洞置兴龙卫指挥使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后置黄平州,与黄平守御千户所同隶平越府。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兴隆卫,移州治于卫城,得名新州;原黄平州治改设巡检司,称旧州。民国3年(1914)1月,改黄平州为黄平县;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民国25年(1936)将旧州分县入黄平县。1958年至1962年期间施秉县曾并入过黄平县。

 

简评:说到黄平,首先联想到的第一个词也许是小偷, 第二是犯罪、第三是王朝文、第四才是阿幼朵。

黄平人也许是黔东南脾气最毛最果搅的一个地方,没什么多大爱好,男的喜欢打架,女的喜欢吵架,有时候偶尔男的女的混合双打, 特别是谷拢一带,以盗窃为荣, 男人一上15岁,就出去盗窃,抢夺,对停在路边的摩托车和妇女脖子上的链子特别感兴趣。。     犯罪已经成为一种风俗,谁家后生偷的钱多,做的案够大,就会成为当地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  已引起州委,省委以致中央高度重视, 但整顿多年效果不太明显。

   其实黄平民俗还是有些特点,有还未被国家承认的游离于56个民族之外的革族, 有个比较堕落的浪洞温泉,还有比较出名的牛肉干等, 经济也不算落后,但县城没什么玩头,  不推荐去。

黄平政治环境比较好,出了很多做官的,但也只是个别, 总的来说, 以后见到黄平人,  还是离远点的好。

印象评价:★★☆☆☆☆

­
照片名称:huangping­
 
 
 
 
 
 
 
 
 
 

剑河:缘自清水江古称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台江、锦屏、三穗等县相邻。地处雷公山东北麓。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有苗、侗、汉、水、瑶等民族。县城目前正因国家建设“三板溪”大型水电站而迁往台江革东。
      剑河,因境内清水江古名剑河而得名,苗语称GudNGUL(勾俄)。清雍正七年(1729)置清江厅,挂理苗府衔,驻镇远府同知。并设清江协,驻副将。十年(1732)置清江镇,驻总兵。十一年(1733)移同知和镇总兵驻台拱,镇远府通判驻清江。乾隆三年(1738)置天柱县丞一员驻柳霁。民国2年(1913)废清江厅,置清江县,旋及改剑河县。民国3年(1914)改柳霁县丞为柳霁分县,属剑河。民国25年(1936)撤柳霁分县。1949年12月剑河解放。1956年7月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至1962年期间,台江县和施秉县的金钟、六合公社曾并入剑河县。

 
简介:剑河我认为是比较郁闷的一个县城, 老县城就不说了,简直和丹寨有的比比,又小又落后。 不过现在已经淹没到仰阿沙湖底下了。    新县城呢, 说到新县城,不得说到一个遵义人李再勇州长,  李再勇州长对黔东南的贡献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最失败的就是设计了剑河新县城。。     狭窄的街道, 诡异的城市布局, 倒苗不土的建筑风格,  远看就是一块高级公墓,    特别是到清晨或傍晚, 雾气缠绕,加上一律灰色沉闷的建筑, 那真是鬼气森森,让人毛骨悚然。。
    剑河民族风情不浓,经济不发达,工业产值基本为零, 森林资源还可以,有个八万山据说比较好玩。  至于吃的,剑河鱼是相当的出名。。  不过我看这几年都被凯里人吃绝种了。。     有个人工仰阿莎湖, 过几年将成为黔东南的水上度假圣地, 还有个剑河温泉,   玩的东西还是有, 离凯里也不远, 值得去玩一下。
印象评价:★★★★☆☆
 


­
­
照片名称:jianhe­
­
 
 
 
 
 
 
 
 
 
 

锦 屏:田野似锦入山屏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与黎平、剑河,天柱及湖南靖州等县毗邻。面积1591平方公里。有侗、苗、汉、水、壮、土家、布依等民族。
  锦屏,因其四周青山如屏,秀丽似锦而得名。元至元年间置八万亮寨军民长官司。至治年间废军民长官司,置亮寨、湖耳、新化、欧阳4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置龙里长官司,五年置中林验洞长官司。十八年(1385)诸长官司废。二十一年(1388)置铜鼓、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二十五年(1392)设新化屯、隆里守御千户所。三十年(1397)改铜鼓千户所为铜鼓卫。永乐元年(1403)复置湖耳、中林验洞、亮寨、欧阳、龙里、新化长官司,新置湖耳、欧阳2副长官司。十一年(1413)置新化府,领以上诸长官司。宣德九年(1434)废新化府,以其地属黎平府。清雍正五年(1727)废铜鼓卫,置锦屏县。道光十二年(1832)废锦屏县建锦屏乡,置县丞。民国2年(1913),改名为锦屏分县。民国3年(1914)升为锦屏县。1958年12月天柱县并入,1961年8月析出复县至今。

 

简评:锦屏不太熟悉,不好过多评价, 离凯里比较远,接近湖南, 也不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人倒是比较聪明,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其他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印象评价:★★★☆☆☆

­
照片名称:jinping­
 
­
 
 
 
 
 
 
 
 
 
 

雷山:名缘雷公山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与凯里、剑河、台江、榕江、丹寨等县市毗邻。有苗、侗、汉等民族。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苗岭山脉至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最高峰雷公山位于境内,海拔2178.8米。境内山峦重叠,谷深壑幽。
    今雷山这片土地,在唐天宝三年(744年)曾置罗恭县,属应州。宋代属夔州路肇庆府羁縻州。元属新添葛蛮长官司。明代至清初无建置,由苗民内部自理,称“管外苗族地区”。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设“新疆六厅”,雷山置丹江厅。民国3年(1914年),丹江厅改称丹江县,设县署管理政务。民国33年(1944年),贵州省政府以“雷公山山大箐深,易滋盗匪,鞭长莫及,不便治理”议准以雷公山为名,将原丹江县辖地略加调整,置雷山设治局。民国37年(1948年)10月,行政院批准将设治局改为县,其地域不变。

 

简评:雷山是一个典型的,纯粹的苗族同胞集聚县, 由于距离凯里较近,交通也还可以,也是黔东南重点推荐的旅游地之一 ,民族风情十分浓厚,西江,郎德,这些村寨都是非常典型的苗族建筑风格,名气也很大,很牛逼, 西江进村的门票都卖到100元一张,  老外也比较多, 经常有很多开放的老外,来到西江这些地方, 喝了点米酒比较冲动,在当地无良导游的怂恿下,说这里的人崇尚大自然, 无论男女下河洗澡都不穿衣服。。    老外就是喜欢这样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于是经常可以看到几个一丝不挂的老外在西江河里游泳。    于是,老外在雷山体验远生态, 本地人又喜欢到西江看老外美女洗澡,形成一个意外的良性循环,  极大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雷山经济不算发达,民风比较淳朴,人都比较老实没什么花脑经。  现在的县城建设的也还可以, 还有什么响水岩据说也比较好玩, 还被评为什么世界最适合徒步旅行的十大圣地什么的。    重点推荐一下。

印象评价:★★★★★☆ 

­
照片名称:leishan­
­
 
 
 
 
 
 
 
 
 
 
 
 

三 穗:境内稻株生三穗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与湖南新晃,及天柱、剑河、镇远等县相连,总面积1040平方公里。有汉、侗、苗等民族。
     三穗原名邛水,因民国16年(1927)县境内多处地方出现一株水稻生三穗,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改名三穗。今三穗在宋大观元年(1107)时置邛水县。宣和四年(1122)废邛水县为堡。绍兴二年(1132)复置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分置团罗、得民、晓隘、披带、邛水五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并四司设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清雍正十年(1732)置邛水县丞,属镇运县。民国2年(1913)置邛水县;15年易名灵山县;17年更名三穗县。1950年三穗解放,隶属镇远专区,1956年7月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9年1月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三穗县建置至今。

­
照片名称:sanshui­
­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
  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3232平方公里。居住着侗、苗、汉、水、瑶等民族。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清雍正八年(1730)置古州厅,驻黎平府同知;九年筑城,设古州镇;十年开泰县丞移驻境内朗洞,设朗洞县丞。民国3年(1914)废古州厅置榕江县,改朗洞县丞为朗洞分县;民国25年朗洞分县并入榕江县。1956年7月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至1961年从江县曾并入。

­
照片名称:rongjiang­
­
 
 
 
 
 

麻江:得名麻哈江
     麻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与凯里、丹寨、贵定、都匀等县市毗邻。面积1221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侗、水、瑶等民族。
      麻江因麻哈江流贯县境中部而得名。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置麻哈羊峦安抚司,隶绍庆府。元至元年间(1264-1294)置麻峡县。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麻哈长官司。弘治七年(1494)置麻哈州。清康熙七年(1668)裁清平县入麻哈州,十年(1671)复置清平县。民国3年(1914)改麻哈州为县。民国19年(1930)改为麻江县。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麻江等4县合建凯里县。1961年复置麻江县至今。

­
照片名称:majiang­
­
 
 
 
 
 
 
 
 
 
 
 
 
 

黎平:得名“黎民平安”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湖南靖州、通道、广西三江、及从江、榕江等县相连。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有侗、汉、苗、瑶、壮等民族。
  黎平,据传以“黎民平安”一语而得名。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潭溪、洪州泊里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1322)总管府废,置上黎平长官司,属思州宣抚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置五开卫,隶湖广。永乐十一年(1413)置黎平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清雍正五年(1727)废五开卫,置开泰县。民国2年(1913)废府置黎平县属黔东道,后属独山行政督察公署。解放初属都匀专区。1956年由都匀专区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
照片名称:liping­
 
 
 
 

台江:台拱丹江取首尾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剑河、雷山、凯里、三穗等县接壤。地处雷公山北坡。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壮、回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68,是民族海洋的中心,有“苗族第一县”之称。其古老的民族文化,历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苗族的重点县。
      台江原名台拱。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归流”,设“苗疆六厅”时置台拱厅。民国3年(1914)改厅为县。民国30年(1941)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并入台拱,取两县名首尾一字命名为台江县。1949年12月解放,1953年置台江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更为台江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称台江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剑河县,1962年复县至今。

­
­
照片名称:taijiang­
­
 
 
 
 
 
 
 
 
 
 
 
 
 
 
 

天 柱:名起“石柱擎天”之景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苗岭山脉东段。与湖南会同、芷江靖州和贵州锦屏、剑河、三穗等县相邻。总面积2213平方公里,有侗、苗、汉等民族。
  天柱,以城北“石柱擎天”景观命名,侗语称qeentxuih(天许)。在唐代时属黔中道,宋、元时分别属诚州、靖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置天柱守御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崇祯十年(1637)改名龙塘县,清顺治九年(1652)复名天柱县。1949年11月4日,天柱解放。1958年12月29日并入锦屏县。1961年8月18日,复置天柱县。

­
照片名称:tianzhu­
 
 
 
 
 
 
 
 
 
 
 
 
 

施 秉:名自“巴施”“秉溪”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自古有“沅辰之指臂”和“贵阳之襟喉”之称。
  施秉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元至元年间置偏桥、德胜和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二十三年(1391)置偏桥卫。正统八年(1443)以施秉蛮夷长官司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县废。崇祯四年(1631)复置施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撤偏桥卫入施秉县,迁县治于卫城。雍正七年(1730)设胜秉县丞,后并入施秉。1949年11月施秉解放。1956年由镇远专区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分别并入黄平、剑河两县,1962年复置至今。

­
­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