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天柱县抱塘民族村

天柱县抱塘民族村

关键词:贵州天柱县抱塘民族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县文物管理所
  • 电 话:18785598869
  • 网 址:http://
  • 感谢 gztz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08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抱塘村地处天柱县东南部,属坌处镇管辖,距县城46公里。全村四面环山,有7个村民小组148户628人,苗族聚居。一条古驿道从村子东面一直延伸到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镇,西出六公里便是清水江航道。村中盛产优质林木,先民以农业为基础,靠做木材生意逐渐发家致富。致富后的抱塘先民大兴土木,建起了印子屋、宗祠、庙宇,铺修了石板路、花阶路,架起了石拱桥,并竖石碑以记公益事业或乡规条约,这些建筑构成了抱塘村古建筑群的基础,并与传统的木屋吊脚楼融为一体。印子屋大多建在地势平坦之处,以石库门进出,四周砌高大封火山墙,内为一进或二进穿斗排扇式木构建筑,天井铺石板。宗祠选寨中风水宝地兴建,以牌楼为面,石库门进出,四周砌高大封火山墙,祠内为穿斗式木构建筑,正殿大柱宽枋,柱下是上圆下方的石础,明间靠后墙设祖龛,牌楼墙面有泥塑浮雕和彩绘吉祥图案。吊脚楼依山势兴建,多为上下两层四扇三间穿斗式木构建筑,枋板封装。村中主巷道全以青石板铺面,小路以卵石路相连。抱塘村民受汉文化影响较早,清乾隆年间,村里即建有凤鸣学馆以教化乡民。抱塘村古建筑群为研究清水江航运史、文化交流史、经济发展史、中国木材贸易史等提供了实物史料。

抱塘村地处苗侗四十八寨中心腹地,西出6公里即到清水江畔三门塘码头。全村由老寨坪、对岸田、麻寨、桥冲、枫木冲、大寨等六个自然寨构成,寨子四面环山,青山绵延,山川秀丽,村头寨尾古木参天,一条小溪从寨前缓缓流过,环境十分优美。村寨选址讲究风水,背山面水,地处古道要津。村寨布局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结构严谨。古建筑群包括传统古民居35栋,印子屋7栋,宗祠2座,风雨桥2座,土地庙13座,古井2 眼,学馆遗址1个,碑刻8通,石板路18条,花阶路10条。该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地理位置突出,建筑结构保存完好。

吴氏宗祠

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坐南向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7.4平方米。牌楼式大门,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由前厅、正厅、两厢楼、三天井组成。正厅高出前厅和天井。宗祠门窗的组合极其自然,结构严谨,多以“双凤朝阳”、“三羊开泰”、“五谷丰登”以及十二生肖图等栩栩如生的图案装饰。宗祠四周为高封火墙维护,皆遍塑浮雕图像与假窗假柱。

粟氏宗祠

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38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牌楼式大门,马头墙高翘,穿斗式木构建筑,由前厅、天井和正厅组成。

抱塘印子屋群是抱塘民族村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建于清乾隆年间。均为合院式建筑,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周以高封火墙围护。正房一般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外为高大封火墙。有的是两进一天井,有的三进两天井。天井青石板铺墁,上置青石板围砌的消防缸。窗户雕刻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封火墙开石库门进出。

粟子辉印子屋  建于清后期,坐西向东,建筑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332平方米。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构一楼一底,石库门大门设于南面,门楼墙面饰以泥塑、浮雕、彩绘。开圆弧假窗,木房前为石板铺墁的长方形天井,开六个花窗,门窗木雕十分精美。四周以高大封火墙围护。

吴远亮印子屋  清光绪初年始建,坐西向东,建筑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牌楼式石库大门,穿斗式木构。明间设堂屋,次间为卧室。木房前为天井。

吴传干印子屋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座南朝北,外砌封火墙,开石库门进出,有门楼。正屋为四扇三间穿斗木构一楼一底建筑。面阔三间15.8米,通进深21米,占地面积321.8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

粟多胜印子屋  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座西向东,开石库门进出,外环封火墙。内为一楼一底一天井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占地面积268平方米,石库门和马头墙保存较好,木房枋板部分毁损。

银锁桥  位于村子西端,始建于清代中期,东西向,横跨抱塘溪,长21.4米,宽3.95米,高5米,为单拱石桥,石桥上建风雨桥,左右单檐滴水,桥两侧各16柱落脚,木栏杆内置长枋板作座凳,是连接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镇古驿道的重要津梁。

红桥  位于村子西端,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南北向,横跨抱塘溪,为单拱石桥,石桥上建风雨桥;长23米,宽5米,高出水面5米,左右边砌0.6米石栏,公路从上通过。是连接天柱、锦屏的重要津梁。

抱塘大井  位于抱塘村西南面,始建于清代中期。井口长2.16米,宽2.03米,井口周边用青石围砌,井上盖有井亭一座。抱塘大井占地面积17.7平方米,分布面积20平方米。该井是当地村民生活饮用水的重要水源。

凤鸣学馆遗址  位于抱塘村西南面,占地面积约128平方米。现仅存基座。

抱塘村现存碑刻六通,碑名分别为“凤鸣馆碑记”、“续修石碑记”、“永为保障”、“永禁碑记”、“通观劂成”、“亘古不朽”,全系清代石碑刻。

“凤鸣馆碑记”碑, 青石质,方首形,高2.32米,宽0.93米,厚0.06米。碑额雕饰二龙抢宝图,额刻“凤鸣馆碑记”五篆字。碑文竖向楷书阴刻,凡5行,满行64字,共计247字。记当地于乾隆元年(1736)择地建馆教授学生诸事。系当地村民公立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碑文云:“圣贤垂训,启迪为先,朝廷设科,建军学为首。是帮三代以来,襄曰校殿曰周曰庠,造士之端,其延久矣。况信支王治世,崇尚儒林。国有学、党有庠、家有塾。此固道一而风责骂者也。我团原有旧馆也,讲学其中。奈其百久藏,娄徙床靡定,竟未有名焉。至乾隆丙辰,于村左选地,小其山明水秀,峰峦排列,复迁于斯。前人因共地属高岗,咸思羽仪,王国,遂额曰凤鸣馆。既定这后,地灵人杰,庚午乙亥,又叠采泮芹,乃是文运曰新,其进难量矣。及二十一年丙子春,父兄视其旧馆狭窄,鼎新重建面其启迪后人这意,虽不公为取第占鰲之坟,然苟于中而造就有成。将异曰者,或腾蛟起凤,或附凤拿龙,何莫非凤鸣这,应父兄之原舆夫,朝庭作人之意同哉!是为序。”皇清乾隆二十一年风次丙子仲冬月建,黄钟朔日谷旦通团众等立

“永禁碑记”碑文:“立禁议字:情因我等地方山多田少,全赖杉木为生。近年以来,多有将杉木砍伐以谋私利者,致使无良之辈从而效尤。或入山窃砍,或临溪偷栽裁,种种弊端,贻害不小。兹我等约众公议,主杉木只许全根条子生理,不许腰截栋子出售。而黎靖两属,亦不留栋子,以滋弊端。自议之后,倘有不遵仍蹈故辙者,一遇运卖栋子即放火烧毁,决不宽恕,窝停之家一同重罚。立碑永远为禁。

再议:良田为大凡拖木经过田内,必架木檩,不准拖放水厢。如违,送宫究治。此抱塘溪之内,不准人进淘沙,致坏水堤田坎。如违,送官究治。”

抱塘村有石板路18条,花阶路10条,总长三千余米,铺设在大小巷道上,呈“丁”字形穿插全寨,无一处“十”字交错,布局奇妙。         

抱塘村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地形属东部低山丘陵,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村寨四周古木参天,杉松杂木青翠成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盛产杉、松、楠竹和油茶,环境十分优美恬静。

因抱塘原有古驿道东出湖南,且西连木材水运码头三门塘,是四海木商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因此苗族村民于几百年前就有机会吸纳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景观。如宗祠内为苗侗木构建筑,宽枋大柱,外以牌楼为面,且遍塑浮雕彩绘,四周以高大封火砖墙围护,充分体现了宗族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每年农历六月六在宗祠晒家谱的活动仍隆重地沿袭至今;印子屋外环封火墙,内为苗侗传统木楼,技艺精湛和寓意深刻的木雕,囊括了汉、苗、侗等不同民族的吉祥图案,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多元的文化因子;古驿道的长条石板路与鹅卵石镶嵌的花阶路不仅连贯村内外,而且成为了苗族与外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村民们除了能说苗语外,还能利用侗话、汉话与人沟通交流,“遇苗说苗,遇侗说侗”的语言文化现象,与他们的历史背景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抱塘村作为苗侗族四十八寨重要歌场之一,其民族风情浓郁。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开歌堂,无论喜事或“玩山”场,都以歌传情,以歌达意。所唱的侗歌有高山调、河边腔;苗族飞歌更是唱响山里山外,苗侗歌舞的自然巧妙配合更是其他地区鲜见的文化“奇观”。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6685456999 传真: 邮箱:510277920#qq.com
地址:天柱县凤城镇鸿发街16号 邮编:556600
Copyright © 2004-2024 天柱县信息港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